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烧掉几百亿5年400家新能源车企破产倒闭这些新势力车企起死回生

发表时间:2024-06-11 03:49:51 来源:车载视频LVDS

  从行业发展来看,优胜参数图片)劣汰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了。但长袖善舞的资本,在某些时候却可以翻云覆雨。

  在此之前,这些车企一度经历了资金链断裂、停工停产、拖欠员工薪资、大量经销商门店关停等至暗时刻。在最近,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新出路,或许有望复活。

  近日,爱驰汽车发布了关于任命公司CEO及首席财务官的通知,任命朱小华为公司CEO,负责公司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任命唐梅玉为公司首席财务官,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二者的聘任日期均自2023年7月18日起。

  同时,为整顿公司业务经营,恢复日常运行,爱驰给所有员工都发布了一则关于成立股东治理临时工作组的通知,由朱小华、付强担任组长,负责公司运营管理工作。

  此外,爱驰将组建复工复产组、研发组、海外组、国内销售组、引战融资组、IT组、人事组、财务组、法务组、综合事务组等工作小组。

  有媒体表示,企业内部调整是因为外资进驻,资方有可能是日本软银,朱小华就是资方派遣人员,将担任爱驰汽车CEO,但文件中并未透露资方具体信息。

  爱驰汽车成立于2017年,总部在上海,由曾在奔驰、奥迪、沃尔沃担任高管的付强创立。

  凭借创始人在传统车企工作过的深厚背景,爱驰汽车一度被外界贴上“最靠谱”造车新势力的标签。

  据公开信息公开披露,爱驰汽车至今共经历9轮融资,投资方不乏宁德时代、滴滴出行、腾讯投资等知名投资方,按照公开披露的资金额度,融资总额已近百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实现量产交付的新势力之一,成立五年以来,爱驰汽车旗下仅有两款车型,分别是U5和U6,产品矩形单一且辨识度不高,导致销量平平无奇,无法在国内打开市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爱驰汽车自2020年6月交付以来,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交付2600辆、3011辆、765辆。

  3月以来,因为拖欠办公室的租金、物业费和水电费等,爱驰汽车员工被要求居家办公,同时爱驰汽车的供应商也遭遇了货款拖欠的问题,爱驰汽车App的多个板块内容也被清空。

  此次爱驰高层大换血,业内认为或许意味着爱驰复工复产在即。不过,刚准备“起死回生”的爱驰,就似乎遭到了当头棒喝。

  根据澎湃新闻8月7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爱驰汽车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833万余元,执行法院为南昌县人民法院。爱驰最终能不能成功“复活”还不确定,但估计后续被处理为执行人的事件不会少。

  近日,威马汽车官方微博发布一张新车在港口等待上船的图片,并配文“整装待发”。

  在外界看来,威马在国内没有市场,东边不亮西边亮,出海或许是威马提振销量、寻求自救的方案。

  从2022年开始,威马汽车的经营问题逐渐突显,不仅爆出销量下滑,裁员降薪停薪,其多个省市的销售服务门店也相继关闭。2023年威马汽车北京线下门店几乎全部关闭,威马汽车用户中心也人去楼空。

  作为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凭借创始人沈晖在传统汽车领域内的丰富经验,威马汽车在成立之后就拿下了不少融资。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威马累计完成12轮融资,已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估值一度高达470亿。

  威马拿下造车资质的时间也很早,是在2016年。之后威马在温州建设了第一个工厂,几年后又在湖北黄冈建了第二座,总产能达到了25万辆。

  作为曾经造车新势力里的“优等生”,起初威马拥有还不错的销量,2019年威马汽车销量仅次于蔚来汽车,成为销量排名第二的国产造车新势力。

  但随着市场慢慢的变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威马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力也偏弱,其主销车型EX5车辆自燃事件频发,被调侃作“危马”。在打不开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威马将目标瞄准海外市场。

  据相关新闻媒体报道,威马在当日有50台威马W5车型,准备离港启程前往以色列。换而言之,威马汽车将进军以色列市场。

  更早之前,威马汽车还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市场。7月初,威马汽车旗下的EX5、E5两款车型的数台样车,从上海发往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港和德国的汉堡港。

  近日,有媒体发现,工信部第372批产品公告中,大乘汽车V07豁然在列,其外形几乎与此前的自游家NV完全一致。

  此次公告表明,大乘汽车可以生产整车了,如果自游家NV要上市,那么最后的资质门槛已经铺平了。

  与前文提到的爱驰与威马不同,自游家陷入停摆的根本原因,是造车资质迟迟没有解决。

  自游家是火星石科技有限公司(自游家母公司)与大乘汽车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自游家”、“NITURON”等品牌商标由大乘汽车注册,自游家 NV 是双方合作发布的首款车型。

  作为自游家汽车的生产方,大乘汽车2018年1月获得江铃轻汽的生产资质。所属行业为汽车制造业,但“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后,大乘汽车产品未能达到有关技术要求并陷入停工停产危机,且没有完成资质审批,无法重新获得资质。

  自2019年起,大乘汽车便不断传出停工停产消息,同时背负着巨额债务问题。火星石科技与大乘汽车曾多次就债务问题展开过谈判,但多次协商后仍未解决,自游家的造车资质也就一直都没办下来。

  不过令大众疑惑的是,大乘汽车是否会重启为自游家的代工业务,大乘V07在工信部完成申报,是否意味着自游家已经“换名”大乘汽车成功复活了呢?这或许还要等待后续消息。

  伴随着复牌,浮出水面的是恒大汽车缺席两年的财报。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之间,其净亏损额格外吸睛。

  2021年,恒大汽车净亏损563.44亿元;2022年,净亏损276.64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恒大汽车累计亏损989.06亿元。

  尽管造车“烧钱”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两年净亏损超800亿元,依旧冲击力巨大。

  自宣布造车以来,恒大规划了包括恒驰1恒驰2等共计九款车型,但实际上真正的完成量产上市的只有恒驰5。截止目前恒驰汽车累计交付1000辆左右,相当于每卖出一辆车亏损1个亿.....

  在复牌后,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恒驰汽车称,公司未来将根据真实的情况推出一系列恒驰车型,目前恒驰5实现量产并走向市场,恒驰6恒驰7本月已首度揭开面纱,在恒驰天津工厂开放新车型试驾。

  在财报中,恒大汽车也在试图寻求资本的帮助。其表示,目前集团仍然面临困难。公司管理层正持续推进节省本金举措,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尽力维持集团持续经营。在此之前,恒大汽车曾表示有290亿元的资金缺口,如能获得这样一笔资金,有望实现多款旗舰车型量产。

  尽管恒大汽车迎来复牌,但两年亏损超800亿元以及在高投资下仅千辆的交付“答卷”,是否能得到资本的“垂怜”,我们不得而知。

  6月19日,前途汽车母公司长城华冠与约旦最大的私营公司Manaseer Group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在约旦建立合资公司。该公司将把前途K50、K20和K25本地化改进,并在中东和北非市场销售。

  前途汽车的母公司是长城华冠,是一家为整车厂提供全流程整车设计开发和服务的公司。长城华冠在2015年宣布造车,创立了前途汽车。同时,前途企业是国内第六家拿到发改委和工信部批复的“双资质”车企。

  或许是由于起点不低,前途汽车采取了高举高打的策略,首款量产车选择了两座电动跑车——前途K50,售价高达68.68万元。

  与过高的售价形成对比的,是其产品亮点不足。作为一款跑车,K50百里加速能力为4.6秒,并不能令超跑玩家买单。上市一年时间内,K50累计销量不到200辆。

  与此同时,前途汽车团队并不重视融资,其主要融资来源是母公司长城冠华。据悉,长城冠华共经历了五次融资,融资总额为20亿元,这对于烧钱的造车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2019年,前途汽车及其母公司被曝拖欠员工薪资;2020年前途汽车被曝资金链断裂,国内多家体验店和交付中心陆续关停。之后几年前途汽车便在行业销声匿迹。

  在国内走出公众视野的前途汽车,却在海外有了新动态。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与Manaseer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对于这次合作,业内认为:Manaseer在中东地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约旦最大的私营公司和中东地区百强阿拉伯家族企业之一,前途汽车若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或许能够东山再起。

  近日,有行业媒体发现,在招聘软件BOSS直聘上,知豆汽车开始招聘了(疑似),职位包括产品企划、总布置工程师、开闭软件工程师、MCU系统工程师、座舱部部长等。不过招聘方并非知豆汽车,只是注明了职位需求是知豆汽车。

  公开信息显示,知豆汽车成立于2015年,是由吉利、新大洋集团、金沙江三方共同合资成立,同年知豆D1、D2等车型上市。

  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知豆汽车共销售了约10万辆汽车,每次充电的行续航里程仅为62英里(100公里)。在国内于2018年结束对充电里程不足93英里的电动汽车补贴后,知豆汽车作为微型汽车制造商迅速失去了动力。

  2018年后,知豆汽车经营情况持续恶化,先后陷入裁员、欠薪等风波中,最终于2019年走上了停产、重整之路,当年宁海法院决定对知豆汽车进行破产预登记,知豆汽车进入预重整程序,自此销声匿迹。

  知豆汽车重整初现眉目起于2022年3月,彼时“*ST银亿”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公司拟出资不超过4亿元参与知豆汽车重整及重整计划变更程序,进而取得知豆汽车的实际控制权及自主经营权,使得知豆汽车实现再生。

  但重整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知豆汽车部分原股东、债权人之间债偶权债务争议尚且还没有取得共识,*ST银亿提交的最终定稿的《重整投资协议》未能如期签署。

  重整知豆汽车被视作*ST银亿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重要一步,但从目前的状态来看,知豆汽车能否重生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在新能源行业竞争内卷加剧、头部企业格局初定的当下,上述6个一度停产、濒临破产倒闭的车企,都各显神通,找到了自己的“复活”重生之路。

  第一条是资本伸出援助之手,代表企业是爱驰汽车、解决生产资质问题的自游家/大乘汽车、重组优化后复牌并寻求流动性资金注入的恒大汽车、获得中东资本青睐的前途汽车、以及亟待重整的知豆汽车。

  第二条是自救,自救的方式多种,威马选择的是出海,希望能够通过打开国外市场提升销量。

  从第一条路径来说,大乘汽车新车出现在工信部产品公告中,说明大乘汽车极大可能恢复了生产资质,其债务问题或已解决,基本能判断背后是资本的力量在推动。

  爱驰汽车这边,外界揣测是外资进驻,资方有可能是日本软银,但官方并无回应。至于前途汽车,非常明确的是中东资本在关键时刻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那就会有人疑惑了,逐利的资本为何会选择把赌注放在爱驰、前途、大乘以及知豆汽车等这样边缘化的新势力身上呢?

  对于复活企业来说,一定要具备资本看好的价值,才有机会被“宠幸”。一是上市壳,二是生产资质、生产基地、产能设备等资源。对于爱驰、前途、大乘汽车以及知豆来说,显然是后者。

  经历了前几年骗补、PPT造车、甚至欺骗融资等恶性商业事件后,当前新能源车企想获得生产资质正在变得艰难。而爱驰、前途、大乘和知豆,都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

  爱驰在2019年增资17.47亿拿下江铃控股50%股权,正式解决造车资质问题;前途汽车于2016年获得发改委新能源生产资质,2018年获得工信部新能源生产资质;大乘汽车于2018年获得江铃轻汽的生产资质。知豆则是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双资质的企业。

  在生产基地和产能设备这块,有资料显示,爱驰汽车位于上饶的超级智慧工厂,项目总投资133亿元,年产能达30万辆;前途汽车投资超20亿,在苏州高新区建有年产能达5万辆的生产基地。大乘汽车位于常州市的金坛生产基地,项目投资13.4亿元,具备年产5万辆纯电动车的能力。而知豆汽车在兰州的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4万辆。

  如果说在这四家车企身上,资本尚能找到可以“利用”的剩余价值,复牌后的恒大汽车能否如愿以偿得到资金援助,暂时还很难说。

  即便恒大汽车在天津拥有汽车制造基地,年规划产能5万辆,在上海和广州拥有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但截至2022年末,恒大汽车以1151亿元的资产总额,负担着1839亿元的债务,明显资不抵债。对于资本来说,这显然是个烫手山芋。

  出海是2023年中国车市的一大看点。根据乘联会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量为234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7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80万辆,同比增长105%,跑赢大盘速度,占到汽车总出口的34%。

  威马布局出海并不是先例,前文提到的爱驰汽车,也曾积极出海。爱驰创始人付强曾公开表示:“国外新能源市场没国内竞争那么激烈,对新能源接受度也很高。”

  但积极的海外扩张也并未带来良好的市场表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2020年6月开始海外交付以来,爱驰汽车累计交付量未超2000辆。

  在外界看来,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持续增长,威马汽车希望能够通过出海提振销。参照国内成功布局海外的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长城、蔚来等等,无一不是先在国内站稳脚跟。对于威马来说,如何扭转国内市场的局面,或许才是当务之急。

  今年开年以来,随着价格战带来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以及融资不顺导致的资金链问题频出,多家汽车初创公司已陷入经营困境。

  除了上文提到的爱驰、威马、自游家等等,日前天际汽车被列为失信执行人、与拜腾汽车相关的两家公司申请破产、奇点汽车正式公开宣布破产......

  那回到今天盘点的新势力身上,有了资本的加持,“爱驰们”就能“浴火重生”了吗?

  在造车的牌桌上,资金是玩家上桌的必要条件,但在游戏的过程中,关键是有没有持续的造血的能力让自己留在牌桌上。

  2019年,蔚来因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走投无路时合肥市政府抛来橄榄枝,蔚来得到70亿“救命钱”。

  得到资金纾困的蔚来存活了下来,但发展至今始终未能高枕无忧,亏损加大和销量低迷是蔚来一直面临的重要难题。

  2018-2022年,蔚来的净亏损分别为96.38亿元、112.95亿元、53.04亿元、40亿元、144.37亿元。造车5年,蔚来累计亏损超445亿元。今年一季度,蔚来净亏损48亿元,亏损还在继续。

  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蔚来累计交付量54561辆(5.4万辆),同比增长7.34%作为对比,蔚来汽车的2022年总交付量122486辆,今年上半年交付量不及去年一半。反观理想汽车,139117辆(13.9万辆),超过2022年全年的交付量(13.32万辆),同比增长130.3%。

  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赛道对于掉队的选手从不心软,即便是身为国内最早一批新势力车企玩家,或许也很难逃脱被行业淘汰的命运。

  此次爱驰们即使借助资本的力量重返牌桌,但是若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的症结所在,恐怕很难有机会再次向市场验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