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丰田利润超十几家国产车企油车又行了?

发表时间:2023-12-14 22:54:48 来源:ATS

  丰田 10 月全球产销双双破纪录,创造了历史上最新的记录,除了国内市场,在欧洲、北美等海外市场,均实现了同比猛增,完成本财年 1140 万辆的销量目标,应该没有一点压力。

  不 仅如此,在最 新的半年财报中,丰田净利润约合 1290.47 亿元,将比亚迪、长安、奇瑞等 10 家盈利的国产车企,同期净利润加在一起,也只有 369.9 亿元,仅为丰田的 1/3。

  进入新能源时代,相比卖爆的国产品牌,日系的电驱转型缓慢,尤其是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曾多次公开 diss 纯电不靠谱。

  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广汽丰田销量连续下降,一汽丰田 2 个月未公布月销量、跌出厂商排名 Top10、官宣减产。

  老狐觉得:作为燃油车市场的销冠,丰田的稳定表现,与足够大的全球市场基盘和完善的细分车型覆盖率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北美、欧洲等主要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远没有国内这么夸张,传统燃油、混动车型的占比更高,而且丰田在全世界拥有全面的销售网络。

  另一方面,丰田的普适性,应该是传统车企中最出色的,能够针对不一样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匹配的车型,如:日本的 K-Car、北美的皮卡、中东的传统硬派越野车等。

  简单说,就是咱们有多大的脚,丰田就有多大的鞋。不过,在国内这个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消费者的新能源热,丰田正在失去这种迎合能力。

  如果不做出及时作出调整,未来 2 年,靠燃油和普通混动车吃老本,可能线 新能源已成既定事实

  粗略计算,92 号汽油为 0.7 元/L,传统燃油的综合油耗在 8L/100km 左右为参考,每公里的燃油成本为 0.6 元左右。

  混动车型油耗以 5L/100km 计算(综合亏电与满电状态),每公里燃油成本在 0.4 元左右。

  纯电以平均 1 元/度的充电费用为准,主流车型电耗在 15kWh/100km 左右,每公里的充电成本为 0.2 元。

  可以看出,纯电仍然有优势,而且是跑的越多,省的就越多,不然马路上的出租车、网约车,也不会有更多的电动汽车存在。

  但是电动汽车的魅力,真的只是在于省钱嘛?续航和补能焦虑,还有多久才会彻底解决?

  智能化与科技化,是不得已提的,时至今日“沙发彩电大冰箱”,慢慢的变成了了大部分新车的宣传重点,卷屏幕、卷智驾、卷座舱。

  本质是,纯电在怠速时,不会再消耗昂贵的燃油,这让车成为了新的拓展空间,我们大家可以在车上多停留一会,包括开空调、看电影,甚至是为手机充电等基本功能,第三空间让车本身的功能与场景,有了更多的延伸。

  像秒变大床房、丰富的车机 App 等娱乐功能,显然比隔壁等人的燃油车,要小心翼翼熄火、开窗通风,能带来更好的享受。

  同时,随着城市 NCA 高阶智驾的普及,车辆能够准确的通过导航,主动从 A 点行驶到 B 点,自行完成跟车、并道、躲避行人、转弯,甚至是停车等驾驶任务。

  老狐知道许多车主买车是为了获得驾驶乐趣,但在拥堵的早晚高峰,我们也很难体验到什么乐趣,反倒是高阶智驾功能更加实惠,大幅度降低日常行驶的疲劳感,缓解通行压力。

  这些都是燃油车时代,不曾被挖掘的功能和体验。至于续航和补能焦虑,已经越来越不再是购买纯电的障碍。

  800V 平台是核心,像小鹏 G6、极氪 007 等,已经来到了 20 万级的核心购车区,售价门槛是大部分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而且这些车,续航在 700 公里左右,充电 15 分钟左右,即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

  以日常通行 50 公里的半径计算,10 天充电一次完全没问题,即便没有专属的充电桩,也不会太麻烦。

  高速状态,1000 公里,基本是我们单天行驶的最大里程,中间充电一次即可,也在大多数用户都能接受的范围。另外,工作和生活节奏如此迅速,超过 1000 公里的目的地,可能大多数朋友会选择高铁、飞机等其他出行工具了。

  不仅如此,各种补能方式也在精进,长安、吉利已经加入了蔚来的换电网络,如果后续电池的规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标准化,日常和高速出行,无疑会更加方便。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在严寒和高温地区,纯电目前的技术,确实不是特别适用,这也是传统燃油、混动,平稳过渡的意义。

  有朋友说:丰田在网络上倒下了,相比国内 2000 万辆的市场占有率,丰田布局的是全球 8000 万辆的高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动化的快速地增长,不仅体现在销量,而是技术与创新的更迭,这会让电动汽车更具产品魅力。相比屡屡要被平替的传统燃油,哪类技术在风口?清晰明确。

  另外,如果把特斯拉比作推动电驱化的先行军,随着主流国产车企出海,新能源渗透的规模又将扩大几倍,最后显然会推动全球市场的加速转型。

  李想的最新预测是:到 2025 年,新能源车占比达 70 %,合资品牌会最先被进攻,自主品牌完成新能源的自我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