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驾不能太“双标”
发表时间:2025-04-03 11:51:14 来源:建模服务
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引发关于智能驾驶的争论,其中智能驾驶的“双标”问题备受关注。
2.车企在宣传智驾时,往往强调智能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但现实中智驾仍有很多无法处理的场景。
3.然而,车企在宣传中很少提及滥用智驾的现象,以及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责任归属问题。
4.由于法律和法规的模糊,车企在智驾宣传中几乎处于不败之地,消费者对此无能为力。
5.除了呼吁消费者理性、车企增强敬畏心、相关法规出台,作者觉得无另外的更好的办法。
有关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的事件还在发酵,其中关于智能驾驶的争论非常多,但在事故原因以及很多细节都没有官方信息前,笔者很难去针对这件事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不过以这个事故为例笔者想谈谈当前智能驾驶太“双标”的问题。
关于“双标”似乎没有一个共识性的确切含义,但在商业化领域,“选择性表述”本质上就是一种“双标”,而这种行为在智驾领域屡见不鲜。
从特斯拉开始,每家车企在宣传智驾的时候,都会不断强调智能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2024年5月,特斯拉公布的Autopilot安全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在开启Autopilot的条件下,平均每763万英里会发生一起事故;对于未使用Autopilot的车主来说,平均每行驶95.5万英里会发生一起事故。
同期,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和联邦公路局提供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美国车主平均每行驶67万英里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诸如类似的数据对比,国内车企也没少做,但现实中,无数消费者碰到的是智驾仍有大量无法处理的场景,这时候智驾会选择要驾驶员接管,不管那个场景到底难不难,不管接管的时机到底还来不来得及,同时会把用户手册中关于“现阶段智能驾驶功能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的内容拿出来说事。
如果智驾真的比人驾更安全,那遇到一个困难场景,难道智驾不应该比人驾更合适吗?如果智驾没办法做到所有场景都比人驾更安全,那车企难道不该明确哪些场景建议还是不要用智驾,而不是等事故前才用切换人驾的方式说明这一点吗?
只谈智驾比人驾更安全,却不谈智驾还有哪些场景解决不了,只在这种时候切换到“人驾更行人驾上”的标准,这就是双标。
另一个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很多车企都会在自家的发布会上提到用户累计使用智驾的里程,并强调智驾已经为用户解决了多少问题,包括节约时机、缓解驾驶疲劳、避免事故损失等。
然而,现实中除了上述这些好处,还出现了用户“滥用智驾”的麻烦,但车企绝不会提现在有多少用户存在滥用智驾的情况,滥用智驾又导致了多少事故。只会在出现类似情况时再强调一遍,现阶段是“以人为主的辅助驾驶”,用户应该为自己负责。
只谈智驾为用户解决的问题,却不谈滥用智驾的现象,在发生相关事故时也不谈滥用智驾带来的新安全隐患,这也是双标。
最后这个例子堪称触目惊心。车企在智驾宣传中,非常乐于宣传自家智驾系统在各种极限工况下的强大实力,比如AEB能力,能刹停的速度不断被刷新,从90km/h到135km/h,从识别常规的正常行动的车辆/行人/两轮车到各类不规则的“异形障碍物”,车企口中的AEB远比人类厉害。
可惜,很多人在这次小米SU7的事故中才学习到了【AEB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这个知识点,而在车企的宣传中,笔者没听到过哪个车企给这类内容留过篇幅。
只谈智驾在极限工况下的强大,在出现智驾未起效的事故时却又说智驾的局限性,这不只是双标,这还很“鸡贼”。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前,消费者对公司这种“双标”毫无办法,而无论智驾争议如何激烈,相关事故有多惨烈,车企都几乎处于“不败之地”。
因为相关规定的模糊,车企不需要为智驾的夸大宣传担责,哪怕“零接管”、“L2.9999……”、“无惧分神”、“解放双手”等词都充满了误导性,但目前全世界内都还没有车企因为夸大智驾宣传被重罚的案例,车企违法成本趋近于零。
同时,因为L2级本身把智驾责任明确给了驾驶员,而车企早把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写在了用户手册里,且还有事故前X秒退出智驾的技术设定兜底,车企的防守固若金汤毫无破绽。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车企可以第一时间拿出后台数据,证明事故发生前智驾系统已经退出,不管智驾系统是在事故发生前第X分钟退出的,还是第0.0X秒退出的,不管这个退出时机合理不合理,都能把企业的责任摘干净,而用户及其家属则无法拿出任何有力的证据反驳。
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惩罚也就罢了,就连最朴素的“道德约束”也没什么大用,不信你去看看各种有关智驾事故的评论区,哪怕中国人对“死者为大”颇具共识,也挡不住车企粉丝和水军的“恶语相向”。
更不用说还有友商居然会在这种时候,用自家车辆同样发生了高速碰撞事故,但用户安全无恙的例子吃“人血馒头”的宣传了。
这是一场权利和义务极不对等的“游戏”,车企通过用户进行智驾数据优化算法、迭代功能,获取商业利益,但承担的义务却非常有限;而用户则被迫承担了一系列系统失效风险,甚至连自己的行车数据都无法顺畅拿到。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在如此的现实下,笔者除了呼吁消费者理性、车企增强敬畏心、相关法规赶紧出台之外,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