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12-21 13:34:11 来源:测试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的关注度愈加提升,各国纷纷推动绿色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
而印度,这个全球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决心,它正在逐渐摆脱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转向使用清洁能源。
然而,此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让我们不禁思考,在中美之间的天秤,印度如何做出取舍?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又会面临怎样的风险?
近年来,为执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中的减碳承诺,莫迪领导的政府正着手在国内推行清洁能源使用,并致力于太阳能产业的改进。
他们上一年也已经宣布了一个雄图,即在接下来的十年在大约169座城市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1万辆电动公交车,以此取代旧式燃油动力的公共交通工具。
尽管此举义意深远,执行过程却面临主要挑战,尤其是怎么样才能解决超9700辆电动车的采购问题,这对于政府的财政预算无疑是一大考验。
事实上,印度国企能源效率服务有限公司早前已经向中国比亚迪公司发出过购买请求,然而,因为不满足中企的付款条件,被中国企业拒绝。
这也引发了印度媒体和一些投资机构的反感,公开表示比亚迪“抹黑了印度的声誉”,并发起对其的。
本月11日,美方表达出愿意出资共3.9亿美元的补贴来支持印度的5万辆电动巴士订单,而且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对此表示肯定,认为美印两国在今后需要“共同应对脱碳挑战和气候危机”。
这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分析讨论,虽然看似是好消息,但是背后潜藏着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按照减免后的价格,美国提供的电动客车甚至比从中国购进的价格还要高,这无异于亏本生意;
二是印度目前的财政状况可能没办法支付巨额的一次性款项,解决筹款问题成为关键;三是如果美国接手印度“电车计划”,会极度影响印度本土车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上月印度媒体曝光的比亚迪计划投资十亿美元,在印度设立合资公司的消息也未能如愿以偿。
这起事件表现出了莫迪政府和中企越来越不“兼容”的态度,似乎印度愿意更多依赖美国而非中国。然而,印度倾向于把眼光放在美国,真的是明智之举吗?
从这起事件能够准确的看出,印度虽然对中国企业提出的购买条件感到不满,但是转而求助于美国并不一定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事实上,如果因为与中国的摩擦而刻意回避中国的合作,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决策。
对于印度而言,当下更应思考如何提高自身国内的产能,强化技术输入和生产力,针对清洁能源领域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与某一个国家的合作。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进入印度市场投资或许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在考虑投资前需谨慎评估风险,例如财务问题、政策转变和公众反感等。只有全方面了解并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国际投资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