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12-11 19:44:03 来源:测试解决方案
这么说吧,你要是走在大马路上,经常就能看到有人踩个电动滑板车“嗖”得滑过去,还有人图省事儿直接用它送送外卖。
他们的共享电动滑板,也是扫个码就能骑走。而且停车贼方便,它不像国内共享自行车还给你划了白框框,必须停在里面。
他们讲究的是一个“头”停放,随停随放,充电的话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自然有工人回收统一更换电池。
有点离谱的是,国外有些地方的共享电动滑板还衍生出了新的“副业”,骑没电的车可以开回家自己充电,充满电第二天放回去,平台会给补贴,有狠人小哥之前靠干这个一个月挣了 2000美金。。。
就拿英国举例,在他们那儿骑个最便宜的共享电动滑板,起步价先得来个九块钱(一英镑),之后每分钟还得以一块多每分的价格收费,着要骑个 10分钟,不得快 20块钱。
好在欧美那块儿的消费整体都高,打个车更贵,动不动就 30块钱起步费,相较之下,共享电动滑板还是蛮划算的。。。
所以从2017年共享电动滑板车刚刚问世后,18、19年,国外马路就已发展到两步一小红、三步一小蓝的地步,到现在可完全讲在欧美遍地开花了。
光是美国,去年中旬的时候,能骑共享电动滑板车的城市,已经有 158 个了,而在 2019 年的时候,这一个数字还只是 87 。。。
国外共享电动车发展的那叫一个热闹,可能会出现不少人觉得各大运营商都赢麻了。
但世超却觉得,里面的最大赢家,还不是那些运营商,而是一群给他们造车子的制造商。
毕竟运营商还要承担能不能回本的风险,但卖车子可就不一样了,那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
前年的时候,全球电动滑板车的产量有 620多万台,里面中国造的就有 546 万台,排在第二的美国年产量连中国的一个零头都不到,才 45 万台。。。
比如国外共享界的老大哥 Lime 和 Lyft ,他们俩的车子几乎清一色中国造的。
甚至 Lime 的前两代车子,连设计都懒得做,全权交给中国厂商干了, Lyft 则和国内的九号公司达成了合作,由它专门给生产定制的专属车型。
而咱国内厂商几乎能包圆了国外的电动滑板车需求,背后最大的功臣,还得是国内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国内的电动滑板车制造商却稳如老狗,尤其在 2021 年,它们在电芯和电子器件的供应上就没断过。
但问题也来了,就供应链这块儿,国内像电瓶车这些也相当成熟,为啥它出海就不怎么香呢?
这就得牵扯到欧美那些国家的政策了,从2019年开始,从咱这儿向他们出口电瓶车,会被戴上个“反倾销”的帽子,繁重的反倾销税,让不少企业苦不堪言。
而除了给共享平台供货之外,国产电动滑板车企业们,也开始想法子在国外打响自己名气,自己卖货。
这块搞得最得心应手的还是九号公司,不少伙伴应该都知道,像这种制造业出海做生意,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专利问题,属于是企业出海老戏码了。
为了搞定这个,在2015年,九号直接收购了欧美那边的一个平衡车鼻祖品牌赛格威。
赛格威那边呢,口袋里的专利贼全,并且名头在国外也贼响亮,买下它相当于坐稳了半个国外平衡车霸主的地位。
这一通操作下来,品牌影响力+技术问题,统统全都解决了,顶着赛格威的名头,造的车子自然也就更好卖了。
不过,虽说在国外大部分国家,共享电动滑板市场发展得火热,但这两年它引起的争议也不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吵一次。
大家争论的原因,就是电动滑板车这玩意儿,相较于单车、电动车啥的,事故率是真的高。
英国交通部就做过一个数据统计,现在因电动滑板车严重受伤的人数在逐年递增, 2021 年有 228 人,到去年这一个数字就几乎翻了一番,有 429 人。
当然大家的争论,也代表着电动滑板车整个行业在不断规范中,到现在,共享电动滑板车野蛮生长的阶段已逝去了,修剪整个行业内的“杂草”也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主题。
国内在电动滑板上,走的则是先规范、再发展的路子。今年 8 月份,官方也马不停蹄通过了一个电动滑板车的国家标准。
随着有关标准的完善,或许在未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方案中,咱也会有电动滑板车这个选项。
不过至少短期内,共享电动滑板车的主场还是会在欧美那块儿,而国内这些电动滑板车厂商口袋里的一些钱,也还是得从国外赚。
36氪,10年突破1000万背后,「九号公司」电动滑板车业务如何靠“三驾马车”直面疫情下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