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日本车企遭遇寒冬:利润暴跌背后的市场震荡!

发表时间:2024-12-27 13:54:31 来源:STS

  日本7家主要汽车制造商今年上半财年(2024年4月至9月)的财报已全部出炉,其中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和马自达五家车企净利润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下滑。特别是日产,其净利润同比暴跌94%,仅为1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这一数据的公布,无疑给日本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丝寒意,让人不禁思考,曾经在全世界汽车市场叱咤风云的日本车企,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从财务表现来看,日本车企的净利润下滑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世界汽车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全球供应链的焦灼的事态对日本车企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直接影响。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物流成本的增加,都使得车企的成本压力倍增。另一方面,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加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燃油车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日本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使得它们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认为,随着中国品牌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合资品牌如日产汽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品牌不仅在技术上迅速追赶,还通过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对它们的全球销售造成了影响。

  此外,日本车企还面临着内部管理的挑战。近年来,日本车企频繁爆出数据造假丑闻,这不仅损害了它们的品牌形象,也导致了巨额的整改成本。民众对日本车企的信任度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它们的销售业绩。同时,日本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的犹豫不决,也使得它们错失了市场先机。在全世界内,电动汽车的销量正在迅速增加,而日本车企在这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这无疑加剧了它们的财务压力。

  日产汽车,这个曾经在全世界汽车市场占了重要地位的日本巨头,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8月,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售量同比下滑28.39%,而1至8月,日产汽车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滑9.80%。日产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变得强大,日产在中国市场陷入了一场“生存游戏”。在中国品牌份额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包括东风日产在内的合资品牌大多节节败退,日产汽车的销量持续下滑,尤其是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价格体系的重塑下,合资品牌处境变得更被动。

  面对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的局面,日产也试图彻底改变自身的战略。包括推出纯电SUV艾睿雅和中大型SUV探陆。但就目前来看,这两款车很难承担起日产复兴的希望。昔日销量支柱轩逸,在比亚迪秦、海豹和海鸥等车型的“围攻”下也愈发艰难。乘联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8月,轩逸销售1.92万辆,同比下滑32%,在A级轿车销量榜中排至第六位。而其他主力车型如天籁、逍客的销量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尽管近日东风日产推出了天籁限时价,但对于日产汽车来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连年下跌的销量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开始节节败退。2021年,日产汽车还能保持销量稳定,仅出现微降;2022年,大幅度下滑的趋势就已经相当明显。2021年,日产汽车在华销量1381494辆,同比下降5.2%;2022年,日产汽车在华销量104.5万辆,同比下滑超过20%。2023年,日产汽车在华销量再度大幅缩水,全年销量79.38万辆,同比下滑接近25%。今年以来,下跌趋势仍未停止。1至8月,日产汽车在华销售435603辆,同比下滑9.80%,其中东风日产销量40.35万辆。销量的大幅缩水,日产汽车在华也开始收缩产能,于6月21日宣布关闭了主要生产日产逍客的常州工厂。这一工厂从2020年投产以来,运营还不足4年。

  实际上,尽管东风日产在售车型众多,但能拿下大部分市场占有率的仅有轩逸一款车。轩逸作为东风日产的主力车型,其销量几乎占日产汽车在华总销量一半。但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围攻下,曾经的优势也逐渐减弱。多个方面数据显示,8月轩逸销量1.92万辆,同比下滑32%,排至A级轿车销量排行榜第六位。1至8月,轩逸销量21.12万辆,同比下滑10%。

  自2022年之后,轩逸、天籁、逍客以及奇骏等老牌车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量下滑。而新产品艾睿雅、探陆以及超级电驱轩逸/奇骏,销量贡献也未成气候。与此同时,在多轮价格战中,日产降价也并未换来有效的增量。近日,在大众帕萨特推出“限时一口价”后,东风日产也推出了天籁线万元起。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天籁“真心版”并不是超低配的“专车版”或“丐版”,而是有着自动驻车、倒车影像、定速巡航、电动天窗、无钥匙进入(前排)、语音交互、手机APP远程控制、主驾座椅电动调节、12.3英寸中控屏等一系列配置的“高配”车型。销量不断下跌,东风日产不得不不断突破价格底线来“降价保量”。中型轿车天籁价格从20万元下探至12万元级别,紧凑型轿车轩逸的价格甚至低至6万元起。

  有东风日产有关人员感慨“现在是传统燃油车价格体系全部的时代,合资已经只能跟着比亚迪的价格和产品体系走”。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多家各自品牌相继宣布以不同形式退出价格战,但在整体内卷的状态下,激烈的价格竞争仍将持续。对于东风日产等日系车“跌跌不休”的现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日系车销量下滑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的新趋势有关,燃油车市场占有率面临剧烈萎缩,中国品牌凭借新能源车加快抢占合资品牌部分市场,但日系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处于弱势地位,日系车市场占有率出现下滑。

  在新能源领域,东风日产虽然推出了启辰VX6、启辰大V DD-i超混动、超混电驱奇骏、超混电驱轩逸、轩逸·电驱版e-POWER以及ARIYA艾睿雅六款车型,但从目前情况去看,没有一款的产品力可以与市面上的主流新能源车型正面竞争。从前骄傲的“技术日产”,如今在技术上已经失去了话语权。电动化与智能化大潮方兴未艾,而这两方面,日产汽车至今未有实质性突破。

  日产汽车也意识到了这一短板,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日产汽车带来了包括5款新能源概念车在内的强大电驱化产品阵容,集中展现了其在智能化、电驱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日产汽车还宣布将与中国智能领域领先企业组织合作,并进一步强化与本土合作伙伴的关系。内田诚(Makoto Uchida)表示:“中国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日产汽车需要迅速应对并保持竞争力。因此,日产汽车在全新战略规划‘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指导下,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了注重均衡并关注重点的战略。我们将通过三大支柱具体推进:一、推出更多新能源汽车;二、充分结合本地优势和全球能力;三、变革运营模式。此外,为满足每一个‘NI’的个性化出行体验,日产汽车推出了全新品牌主张‘尽兴由NI’。这些举措将让我们实现‘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

  按照“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未来3年,日产汽车将在中国市场推出8款新能源汽车,包括4款日产品牌车型。在智能化方面,立足中国客户的真实需求,导入中国技术方案,实现中国开发速度。尽管日产汽车强调加速转型,但五个月时间过去,目前还未有相关进展落地。在中国品牌技术快速更迭、进化的形势下,日产汽车仍然受困于价格战的“险境”中。

  本田,作为日本汽车制造商的重要一员,近期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令人关注。2024年9月,本田在华终端汽车销量为62586辆,同比下滑42.93%,这是本田在华连续三个月销量跌幅超过40%。今年1-9月,本田中国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588018辆,同比下滑29.27%。这一连续的销量下滑,不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是市场趋势变化的明显信号。

  本田在华销量的下滑,与其在燃油车和电动车市场的双重挑战紧密关联。在燃油车市场,本田曾经的销量支柱车型如飞度、思域、CR-V和雅阁,正面临着来自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这些车型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是本田在华销量的保证,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本田的传统优势正逐渐减弱。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本田的步伐显得相对缓慢,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

  在电动车市场,本田虽然推出了e:NS1、e:NS2、e:NP1、e:NP2等车型,但这些车型的市场存在感并不高。零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这些车型的销量远远落后于市场领导者,无法有效支撑本田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本田的电动车产品在续航里程、智能化配置、充电设施配套等方面与国内新能源车企的产品相比,均不占优势。

  面对销量的全面承压,本田不得不实施裁员和关停工厂等降本增效举措。今年7月,本田宣布将关停两家在华合资工厂,调整后,本田在中国的汽车总产能由149万台变为120万台。此外,本田还计划通过正在建设的两家新电动车厂来弥补产能缩减,预计恢复产能至144万辆。

  尽管本田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依旧亮眼,2023财年实现盈利收入20.4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20.9%;盈利飙升77%至1.38万亿日元,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净利润较上一财年增长70%至1.11万亿日元。但中国市场的挑战,对本田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困境,迫使其必须加快新能源产品的推出和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本田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指出,本田目前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必须快速应对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扩大的现状;二是针对降幅扩大的燃油车销量,本田要考虑是不是在生产力方面做调整。本田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如何在中国市场重新找回竞争力,将是本田未来战略的关键。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近期的财务报告揭示了其面临的严峻挑战。2025财年第二财季(2024年7月至9月)的财报显示,丰田的净利润同比大降55%,仅为5737亿日元(约268亿元人民币)。这一下降不仅是由于认证丑闻和召回导致的停产影响了汽车销售,也反映了全球经济波动和供应链挑战对丰田造成的影响。第二财季的不佳表现进一步拉低了丰田上半财年的整体业绩,净利润同比减少26.4%,为1.9万亿日元(约887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丰田两年来半年财报首次出现利润下滑。

  丰田汽车在全球的销量也受到了影响。2025财年上半年,丰田全球产量四年来首次下降,共生产471万辆汽车,较去年同期下降7%。销量方面,丰田全球销量为455.6万辆,同比下降4%。基于这一些因素,丰田将2024年全球销量预期从1095万辆下调至1085万辆。尽管如此,丰田的股价在财报公布后不跌反涨,显示出市场对丰田的信心。

  丰田汽车首席财务官Yoichi Miyazaki指出,上半财年产量出现下滑根本原因在于其认证问题,丰田需要花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制造环境和文化。由于违规认证问题,丰田长时间暂停了Yariss Cross和Corolla Fielder等畅销车型的生产。此外,台风“珊瑚”和普锐斯车型在美召回事件,也都对丰田在全世界内的产销量产生了影响。丰田预计在本财年下半年产量将恢复。

  在电动汽车领域,丰田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据报道,丰田计划将其2026年全球电动汽车产量预期下调至100万辆,较此前宣布的同年销量预期低30%左右。根据新计划,丰田目标是2025年电动汽车产量略高于40万辆。去年该公司仅售出的10.4万辆电动汽车,不足其总销量的1%。丰田董事长丰田章男公开表示,只有电动汽车的未来将导致汽车行业大量失业工人,并坚持循序渐进的电动汽车转型步伐。

  由于在电动汽车方面的产品力不足以及国内“价格战”的影响,导致丰田在华节节败退,9月销量仅为160457辆,同比下滑9.2%,下滑速度快于全球。这一趋势表明,丰田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正面临慢慢的变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丰田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在全世界内,丰田正在努力解决认证问题,并计划恢复生产。同时,丰田也在加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尽管其转型步伐相对谨慎。丰田的长期战略依然强调多路径方案,即发展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其他动力总成技术,以实现零碳排放。丰田章男也一直在大力夸赞该公司的“多路径方案”,认为消费者应该可选择任何符合他们需求的动力系统,而电动汽车的转变不会像许多人想象地这么迅速。

  在全球汽车行业经历深刻变革的当下,日本车企的未来前景显得很复杂。一方面,全球市场趋势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另一方面,日本车企在全球竞争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全球市场趋势对日本车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全球对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日渐增长。然而,日本车企在这一领域的转型相对缓慢,尤其是与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相比。中国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仅在技术上迅速追赶,还通过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数字化的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指出,日本车企集体遭遇利润下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加剧、品牌形象的受损以及电动化转型的滞后。

  在全球竞争中,日本车企的优点是其长期以来建立的品牌信誉、高质量的制造工艺以及在混合动力技术等领域的深厚积累。然而,这些优势在新兴市场的快速变化面前显得不够。日本车企需要在技术创新、内部管理、品牌形象建设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它们还需要重视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灵活调整战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对于日本车企的转型路径,第一步是要加快电动化的步伐。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不仅要增加电动汽车的产量,还要在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投资。其次,日本车企需要加强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包括无人驾驶、车联网等前沿技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此外,日本车企还应考虑与全球的技术领先企业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日本车企需要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在全球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以及怎么来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将成为日本车企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最后,日本车企需要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这可能包括开拓新兴市场、深化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以及开发更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这一些措施,日本车企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掩耳盗铃还是实力说话?理想汽车发布新能源汽车销量周榜引发行业争议,车企大佬激烈交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