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十四五”广西科技重大专项2021年 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

发表时间:2024-05-18 13:36:19 来源:行业新闻

  项目通过“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做申报及提交相关材料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19日(以系统上推荐部门推荐的时间为准),形式审查截止时间为11月24日。

  子方向1:基于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生态座舱的整车平台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

  1. 研究内容:(1)研发支持平台化开发、多车型共用的智能汽车柔性电子电气架构和高速率低延迟的车载以太网;(2)研究支持整车控制器软件迭代的远程OTA技术(空中下载升级),开发支持自动化测试的硬件在环平台;(3)研究支持景点路书及语音实时对讲、ETC高速无感通过与支付、个性虚拟角色形象互联互动、连续多轮语音交互、个性系统语音包的智能车联网技术;(4)研发生态座舱工艺参数全流程管理系统;(5)稳定批量生产搭载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生态座舱的整车。

  2. 考核指标:(1)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支持高带宽的车载以太网技术应用,整车总线)开发远程OTA(空中下载升级),其支持在线升级的智能控制器不少于8个;(3)搭载研发智能车辆网技术车型参照车云研究院“CC-1000T智能座舱评测体系”评测,报告分数不低于700分;(4)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以上,发布企业标准10份;(5)项目技术应用车型累计总销量达到5万辆以上,总产值达20亿元以上。

  子方向2:基于复杂场景的弱感知强学习型无人驾驶系统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1. 研究内容:(1)研究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环境感知算法,建立多类传感器数据兼容的环境感知系统,实现智能驾驶汽车快速精确的环境势态认知;(2)建立代表性的、高覆盖率的中国典型驾驶场景库,研究基于场景模型重构与数据驱动的自学习决策算法,建立稳健高效的强学习型无人驾驶系统,实现面向快时变环境自适应的智能驾驶行为决策;(3)研究ECU可扩展的开放式电子电气架构与软件平台,建立中央-层-区架构的高性能车载计算系统;(4)研究智能驾驶系统的软硬件在环测试方法,建立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驾驶感知、决策及控制性能的测试评价体系,实现智能汽车的全工况、全系统、全性能的测试评价。

  2. 考核指标:(1)搭建多元异构传感信息融合的智能驾驶环境感知系统,实现强光、多障碍物下的环境感知正确率达到90%;(2)搭建1套典型驾驶场景库采集与重构系统,实现虚拟场景库≥5000个,测试用例≥10000条;(3)建立基于驾驶场景模型与数据的自学习智能驾驶决策系统,相对目前控制管理系统的决策效率提升5%~10%,并通过第三方测试验证;(4)建立ECU单元可扩展的高性能车载计算平台,开发一套平台化的无人驾驶电子电气架构系统,应用超过2种车型;(5)建立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驾驶性能仿真与评估体系,与实测一致性达80%以上;(6)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以上、制定企业标准10项以上;(7)项目实施期间,项目关键技术所应用车型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销售2万台,产值12亿元。

  1. 研究内容:(1)研究商业智能BI、大数据实时流计算和远程OTA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云控平台;(2)开发基于5G的智能商用车车路协同车载通信交互系统;(3)研究多源异构传感器联合标定技术,构建车端智能感知系统;(4)研究智能车自适应巡航节能优化控制关键技术;(5)研究智能商用车协同交互决策和最优路径规划技术;(6)研究高实时性驾驶行为决策关键技术;(7)研究先进的底盘一体化控制、模块化设计和整车优化匹配与调试等关键技术,实现智能驾驶整车集成开发;(8)开展特定场景无人化驾驶应用示范。

  2. 技术指标:(1)完成不少于3类场景的L4级别无人驾驶样车开发与示范应用;(2)完成智能云控平台开发,页面刷新响应时间小于2秒,远程OTA升级成功率大于99%;(3)完成5G车载OBU和远程控车系统开发及应用;(4)完成不少于4种传感器融合与应用,实现车辆周边0.1米~150米范围的无盲区环境感知,激光雷达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角分辨率≤0.05度,垂直角度分辨率≤1度,测距精度≤2厘米,单一目标的检测准确率≥97%,多目标分类准确率≥95%,对目标跟踪的动态响应速度低于200ms;(5)完成组合导航高精度定位系统开发应用,地图定位精度5cm,控制周期10ms,初次路径规划周期小于1s;(6)完成V2X系统开发应用,平均往返时延50ms,下行带宽100Mbps;(7)完成疲劳驾驶、车道保持、AEBS自动刹车、交通拥堵辅助等系统开发;(8)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形成企业标准、技术规范10项以上;(9)培养相关工程技术人才10名,研究生15名以上;(10)有关技术应用于商用车的整车集成开发、推广和应用,实现销售2万台以上,新增产值40亿元。

  1.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下的智能驾驶车辆5G+V2X+云控网联化协同控制技术,建设适用于限定区域智能驾驶车辆的监控云平台,实现车辆远程监控、一控多车远程交互、远程升级等功能;(2)开发微循环小公交、区域物流、快递和零售车等面向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的L4级智能网联汽车。

  2. 考核指标:(1)开发PB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车辆云控平台,全天候360°覆盖车辆远程视频监控、车辆远程监测信息不少于100项、远程控车功能不少于12项、5G远程驾控中心支持多台车辆接管控制;(2)车载网联通信设施装车率100%,实现7×24小时接入车辆在线监测,监控车辆在线万辆,运营监测车辆总数30万;(3)通过感知融合及先进的定位、规划、决策及控制算法,实现自主路径规划、主动避障、绕障、室内外去安全员化连贯运行,特定区域智能驾驶车辆速度不低于30km/h,测试里程≥10000公里;(4)无人驾驶系统可以通过CAN总线实现控制指令的接收与发送,控制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具有安全冗余),动力输出系统等;(5)制动响应时间≤80ms,10MPa建压时间≤250ms,转向响应时间≤50ms,转向精度≤1°;(6)线控底盘模块化设计,可通过遥控进行独立控制;(7)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以上,制定区域标准1项;(8)项目实施期内,建成一条智能网联汽车生产线台/年的产能规模。

  1.申报单位包括牵头申报单位和联合申报单位。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级国家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申报单位应具备与项目研究内容紧密关联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

  2.牵头申报单位原则上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注册的单位,且为企业(指南中明确不限企业牵头的除外)。牵头单位应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或资源整合能力,须承担起项目核心研发或组织任务。

  3.联合申报单位不超过5个(指南中有其他申报要求的除外),每个联合申报单位均有相应的专业团队(拥有相对应研究基础的单位在职人员2人以上)实际参与到项目中。

  4.申报单位为企业且已注册一年及以上的,在申报前须先在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填报企业在税务部门备案的上一年度研发投入数据及企业创新发展计划等情况。(操作方法:登陆“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进入“研发活动登记”界面后点击“企业研发活动登记”按键,按提示完成《企业研发活动登记表》表格的填写。)

  5.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牵头企业应在“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完成首席技术官备案(操作方法:单位管理员登录平台,进入“系统管理à人员管理à添加人员”中设置本单位首席技术官,首席技术官收到邮件后激活账号,根据提示完成备案工作,详细操作流程可见系统首页公告通知栏的首席技术官操作手册),申报书须经首席技术官审核签字,否则不予受理。(注:首席技术官可与项目负责人为同一人。)

  6.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应不低于3%,且项目要按不低于申报支持额度3倍的比例配套投入研发经费,申报时要出具匹配资金承诺函,配套经费要以申报单位可用资金出资,项目一经立项,项目总投资和考核指标不予调整(要与申报书一致),因立项经费减少使得总投资减少的部分,由承担单位自行增加配套经费填补差额。其它属性单位牵头联合申报的,项目按不低于1:1比例投入配套研发资金,申报时要出具匹配资金承诺函,公司参与申报要按不低于申报支持额度3倍的比例配套投入研发经费。非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项目一经立项,项目配套经费不予减少,考核指标不予调整(要与申报书一致)。

  若市科技局推荐申报并承诺市财政配套经费,应商市财政局出具配套经费承诺书并作为附件材料提交。

  7.申报项目内容属于国家许可管理的(如新药开发等),申报单位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

  8.鼓励产学研用(包括广西区外的科研单位与广西企业)联合申报。广西区外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以牵头申报:

  (2)2015年以来与广西自治区政府、广西科技厅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仍在有效期内(需出具合作协议复印件)且有广西企业联合申报。

  (3)承诺项目研究成果在广西落地转化或申报国家科技奖励。此类项目择优纳入项目储备库管理;入库项目在满足科研成果在广西落地转化或获国家科技奖励等条件之一后,正式列入科技计划给予立项支持。

  2.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称及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女性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领衔担纲承担任务。

  3.项目组成员中属于项目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所占比例应达到90%以上,积极吸纳女性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研发。

  4.除国家、自治区有明文规定外,引进的、在桂长期工作的海外人才在申报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时,享有单位同等条件人员资格。

  1.申报单位应拥有非常良好的社会信用和科研诚信记录,承诺严格遵守并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科研诚信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

  2.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应拥有非常良好的社会信用和科研诚信记录,并承诺严格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科研诚信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如实填报个人隐私信息并对其线.项目负责人应如实填写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内容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不得同时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相近的项目以不同的项目类别由不同的申报人或者申报单位提出,不得将已获资助的项目重复提出申报。

  4.广西科技厅将随时对申报受理的项目进行查重,存在重复申报嫌疑的,一经核实将取消项目立项资助资格,追回已拨付财政科技经费,并将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纳入科研诚信档案。

  1.历年承担项目(课题)信用不良,被取消项目(课题)申报资格,取消资格期限未满的单位不得申报。

  (2)主持在研项目2项(含)以上(若申报项目为奖励性后补助项目则不受此限制)。

  (1)历年项目(课题)是指2008年以来(含2008年)立项下达、广西科技厅管理的所有类别科技项目(课题)。

  (2)在研项目指已下达立项、但未结题的项目。在研项目和申报项目的范围包含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广西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

  1.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项目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在项目申报书和任务书中必须填报科研财务助理信息,未填报的将视为形式审查不通过而不予受理。

  (1)资助经费300万元(含)至1000万元(不含)的项目,牵头企业须在项目筹备和实施期间全职引进或培养1名博士或2名硕士或1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

  (2)资助经费1000万元(含)至2000万元(不含)的项目,牵头企业须在项目筹备和实施期间全职引进或培养2名博士或1名正高级职称或2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

  (3)资助经费20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牵头企业须在项目筹备和实施期间全职引进或培养3名博士或1名正高级职称或3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

  项目筹备和实施期间:人才引进与培养起始时间为项目下达文印发之日往前追溯1年,截止时间为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实施期满。承担单位中的企业包括牵头单位和联合承担单位。人才引进也可由项目承担单位自身培养晋升。全职引进须签订聘用期一年以上的聘用合同,且缴纳一年以上的社保。

  3.自治区科技经费属补助性质,科技重大专项单个项目财政资助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元,可根据申报项目的组织方式、技术难度、研发成本、绩效目标等确定。申报单位理应当在考虑本单位自筹经费能力和项目实施实际需要基础上,根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规定的科技经费开支范围,科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提出较为合理的资助经费数额。申请的科技经费额度及开支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将影响项目立项评估结论。财政资助经费仅为撬动社会科技投入的杠杆,项目立项后,不能因财政资助经费与申报经费不一致而变更申报书中提出的考核指标。

  4.项目经费预算中涉及对申请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购置单台/套价格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施的项目,须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联合评议试行办法》(桂财教〔2014〕112号)要求,可在“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公告通知栏处下载《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联合评议申请表》填报后交由自治区大仪办按规定组织联合评议,联合评议的报告将作为项目财务评审的重要参考。(注:该申请流程详见“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公告通知栏处《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联合评议申请表及业务办理流程图》。)

  5.申报的项目属在本企业应用的,应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或列入近2年企业的研发计划。优先支持企业已自立开展研发的项目。

  6.项目立项后项目总投资(“项目经费来源预算”的合计数)要与申报书保持一致。

  7.为别的企业服务开展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的项目,要提供技术需求方的材料或与应用示范单位合作的协议。

  8.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按照《关于逐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广西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9.涉及生物、医学、农业等领域的项目,项目申报和实施一定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规定。

  (一)优先支持上一年度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或上年度研发经费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的企业申报的项目。

  (二)优先支持符合企业新产品、新研发技术规划、计划的项目(需在“企业研发活动登记”系统登记备案并提供企业规划、计划作为证明材料),或受委托为别的企业提供新产品、新研发技术服务的项目(需提供委托合同或协议)。

  (三)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企业牵头、高校或院所联合申报,且高校和院所的工作量及获得财政科技资助经费额度占整个项目的20%以上的项目。

  (四)鼓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治区级以上的创新平台依托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牵头申报。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