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测试集成与服务
测试集成与服务

智能驾驶终于从PPT变成了竞争力

发表时间:2024-05-16 07:54:22 来源:车辆NVH

  这原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关于智能汽车产品功能卖点的讨论,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其实并没有被认真讨论的价值。

  第一,前些年关于智能电动汽车的讨论还大多分布在在「电动化」层面,补能才是大部分消费者的最大公约焦虑因素。所以,之前的大部分讨论其实还停留在「是否愿意为一辆电动车花钱」上,甚至现在在很多下沉市场依然如此。

  第二,智能驾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一个「期货功能」。除了在发布会和视频平台上看到,用户既不能亲自实车感知,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实际交付。这似乎很容易让一些在其他期货领域里吃过亏的朋友心生恐惧——为一个期货多花几万块钱?还是先等等吧。

  直到2023年国庆前后,随着问界、小鹏、宝骏3家厂商释出的一些销售数据,智驾终于开始成为行业里值得讨论的线款车型,智驾版本订单比例均超过50%。

  以上4款车型,跨越了从10万到30万的不同价格空间和目标用户。可以说,慢慢的变多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表达了对智驾落地的信心。而智能驾驶这项技术,也终于看到了从小众极客圈层走向大众消费者的希望。

  所以,为什么是现在,智驾开始被消费者接受了?现在,智能驾驶已经到了渗透率的临界点吗?

  智驾破圈,自然离不开消费世界里一个最朴素的原因:产品定价格比以前更便宜了。

  这其中,行业背景是今年各家车企之间激烈的价格战,具体原因的则体现在技术路线的进步,让智驾的成本下降、交付加速。

  要知道,虽然现在各家已不再在宣传时强调「低价」,但广义上的价格战其实并没结束。它的长尾效应体现在几乎所有2023年推出、发布或改款的车型,在定价上都普遍有所下调。

  例如,新款小鹏G9 570km 续航的Max顶配版如今起售价为28.99万元,比老款同一型号的入门款还便宜了整整2万元;再如,新款问界M7的顶配智驾版起售价为30.98万元,而这一价格在去年只能堪堪买到中端的四驱版车型,距离顶配还有7万元的价格差。

  所以,在整体降价的背景下,花以往普通配置的价格,可能就能在今年直接买到一台顶配的智驾版车型。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消费端的重要吸引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降价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对公司而言,降价行为仍然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刃剑。

  以特斯拉为例,持续的降价策略,就让以科技公司为估值参考的特斯拉毛利率一下子就下降,已经低过了「传统」汽车公司比亚迪。最新一季的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下降到17.9%,比上年同期低了7.2%。

  在技术层面,行业里关于BEV+Transformer的自动驾驶路线迭代,以及关于「去高精地图化」的路线讨论,也让智能驾驶看到了更低成本的未来可能性。

  简单来说,高精地图是以前各家发展智能驾驶过程中迈不开的一步。相比传统电子地图,高精地图上还有包括高架物体、树、路边地标等大量数据,使得它可以在智驾的感知和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由于高精地图需要大量人工采集、标注过程,同时需要以季度为单位做更新,伴随而来的就是高昂的使用成本。根据《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地图白皮书》,分米级地图的测绘成本约为每公里10元,厘米级地图的测绘成本则高达每公里1000元左右。

  除了金钱成本外,如果高度依赖高精地图,智驾功能的开发项目节奏也不能完全掌握在主机厂手中。今年9月,在新款问界M7发布会上,余承东就吐槽,在上海采集了两年高精地图,有时一条路反复折腾好几次,也没办法做到完全覆盖。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视觉+雷达方案的BEV+Transformer(在鸟瞰图视角下的3D感知)路线,逐渐走上舞台。

  目前,包括华为、小鹏、理想等10余家企业已经表达过未来将「不再依赖高精地图」。当然,「依赖」其实是个很值得玩味的字眼。

  曾经,高精地图是提供感知和决策的主力;如今,有业内人士认为,它仍然是提供安全冗余的重要辅助——「不依赖」也许并不意味着「完全弃用」。当然,去高精地图化能带来一个明确的好处,开发节奏不再受制于来自图商、政策的影响,主机厂可以把更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然,对于一个消费品(或者一个新功能),最好的打入市场方式还得是真正落地,让我们消费者能够亲自使用和感知。否则,如果像马斯克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宣布FSD(完全无人驾驶)即将实现,却又总是延期,那么当圈内大佬出来怼「无人驾驶是扯淡」、拿不出产品时,就让两边都很尴尬了。

  相比起马斯克激进的做法,中国新势力品牌们的步子就迈得小不少。尤其是在激烈的竞争下,智能化往往能成为一些企业打出差异化的重要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让优势「可感知」就成为了当下很重要的一件事。

  近日,极客公园就在成都、上海等不同城市,分别以消费者、媒体等不同身份,体验到了几款智驾车型。

  先说结论:就像民航飞行员在巡航阶段开启无人驾驶一样,在大部分简单场景下,智能驾驶可以显著缓解驾驶疲劳,甚至比很多普通司机的表现更可靠。

  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高速路或者快速路的匝道行驶场景(不包含驶入驶出阶段)。在此阶段,驾驶员往往要面对长距离、曲率不大的弯道。常见的问题不是由于速度过慢导致通行效率降低,就是速度过快而发生转向不足,造成车身偏离原有车道,造成安全风险隐患。但智能辅助领航功能,可以自动截获限速信息,在适当的速度里让车辆保持在车道里完成转弯行驶。

  小鹏G6 Max版本的城市NGP体验,可以自动识别交通信号灯并完成左转起步操作 极客公园

  另一个更普遍且长时间的场景,是城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可以为上班族带来福音。笔者在上海某个早高峰测试了小鹏的城市NGP功能,实际效果是,它可以自动识别绝大部分道路线清晰的路口(无论转弯还是直行),并自动完成信号灯识别和启停。

  在用户体验上,说得「伟光正」一些,驾驶员可以把用来留意道路标识的精力,分到关注路面其他交通参与者身上,让出行更安全;说得更直白一点,上班族可以在通勤路上节约一些宝贵的精力,或者听听歌、听一期播客,让通勤过程变得更高效。

  整体来说,虽然也会因为一些未知原因退出领航功能或降级,但对于智驾「第一梯队」的车型来说,在上海的城市智能驾驶的体验是令人满意的。和笔者同车的非行业从业者也表示,下一辆车会考虑「智能化」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驾驶的功能也不仅仅只限于以行车为主的高速场景,在以泊车为代表的低速场景下,一样能感知。各家正在或即将推出的遥控泊车、记忆泊车、代客泊车等功能也应该会成为下一个的宣传点。

  总之,现在也许是消费的人买一辆车最好的时机,当然,这也可能是选择困难症最严重的时候。和买一台可能2-3年就要换代的智能手机不同,智能汽车的使用周期要长不少。所以,在消费决策过程中,免不了考虑「提前付费」的问题——即优先买入此刻看来可能冗余的硬件,等待后续服务的推送。

  这个时候,车辆的购买,不单单是对技术的了解和信任,也是对一家公司、对环境等等的整体判断。所以,如果各家的智驾技术能延续当下这个「不拖延」的好品质,今年剩下的时间,或许还会有更多智驾车型销量看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丘成桐院士:不能让年轻人一生的志愿是拿政府的“帽子”,做个院士,甚至得到诺奖

  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征收50%关税影响几何 多家头部企业:基本没影响

  让路给 Gaudi 2/3,消息称英特尔正逐步淘汰 Ponte Vecchio GPU

  这是校园版“砍一刀”?体育老师上课抽奖满100就自由活动,同学们怎么抽都差一点